踢毽回忆录(二)
人物介绍
谭俊川(1876~1959)
溥子衡(1887~1958)
林少菴(1873~20世纪50年代)
钓鱼张
王寿山(1875~20世纪50年代)
金幼申(自叙,1896~1963)
全老者
保
七
黄俊之
武如山
李虎臣
存保臣
连永山
玉振声
爱振陞
钓鱼桂
快腿贵
赵献之
双
子
文墨芝
扎寿山
吴溪亭
李馥芝(1856~1927)
潘豫臣(1878~1927)
英栖禅
张济仁
谢华甫
尹意臣
张智斋
孙秀峰
庆
子
夏荷田
支永兴
杜老巴
冯励斋
冯俊臣
祝子久
郑鹤舫
小
博
吴秀川
吴续子
左腿李
宝耀全
黑
宝
柏寿山
宋相臣(1887~20世纪60年代)
程旭庭
郗
子
李体铨
傅
某
谭 俊 川

谭俊川像

谭俊川名英泉,北京人也。曾供役于清内府,后因不遂其志,遂弃而卖艺,创江湖未有之举,实为异人。其初自童龄即喜学毽子,有志者事竟成,乃与王寿山二人同受连永山指教,复有存保臣等之琢磨,不数载而踢毽子之艺业大获成功。兹就其体格言之,身材五短,精力异常充沛,于毽子技法别有领悟,故其踢来,小则细腻乖巧,大则开展大方,多而滔滔不绝,少而干脆漂亮,腰腿变化之快,快腿贵之后一人而已。普通之花式,无论大小特别省力,如卧鱼后铁门坎左右如一,还龙、戏水稳脆,串腕、葫芦连贯,毽股高大,噗噗镫小巧,跳空、马空无一不精,多而能准,所以有空儿谭之号。在国内各地如天津、济南、武汉、南京等处俱享盛名。及出国至苏联表演,载誉归来,为我国增光不少,益受各界欢迎。不但此也,即三股飞叉亦颇著名于世,然终不及毽谭之名,虽妇孺无不知者,然则一技至此亦云盛矣。
右图为1933年9月谭俊川先生在北京参加全运会预选赛
溥 子 衡

溥子衡(左)与金幼申(右)在金家庭院习毽时合影。
溥子衡住西城大帽胡同金家大院,与武如山老者时常接近,故西城派诸同人如赵献之、爱振陞、文墨芝、扎寿山等位常踢毽于半壁街之九公主府。宫门高大蔽风,凉爽,练习毽子尤属相宜。溥既经诸人指导,艺术大进,时双子(一姓双者,当时称作双子)新故,武老顿失所爱,而溥品艺兼优,遂有移爱于子衡之意,故指点处亦殷勤焉。溥之腰腿出于自然,虽为左腿,参加诸人中不显其左,实是难得。前底姿势不卑不亢;转印特灵活,由后底蜿蜒而上;其后底接扔轻松,打落姿势安闲而帅,干净而脆;还龙、戏水连贯稳健;大骗马老辣有情;头顶功夫生动得趣;裹毽尤严,有扎寿山风味,到处人皆乐与之周旋。曾在南京踢毽比赛会上与金幼申二人合踢七百对同起同止。在彼处各学校表演极受欢迎。又于全国运动会以平踢四千一百次而获亚军,复参加上海交大以及艺专表演,颇蒙沪上人士赞许褒扬,在毽子界中诚佼佼人才也。

溥子衡先生在表演“旱地拔葱”,毽在鞋尖。时年48岁。
林少菴

林少菴像
林仁浩(加偏旁“日”)号少菴,原住前外柳树井之河泊厂,与南城诸位如黄俊之、夏荷田等相交多年,在踢毽技术上得有成绩后又迁于北城,复与谭俊川、溥子衡诸人相处十数年,艺术尤进。南京发起踢毽子比赛运动及全国运动会中得有美好名誉。年事虽高而踢毽精神不减当年。所有踢法花式分别言之,林之裹毽非常严紧,有大连(即连永山)风格;身材高而能下势是其优点;传递帮底异常准确。其踢花式螺丝底子及穿洞抽屉底、抱印、后底飞印、全套葫芦、多数噗噗镫、跳空等皆有把握。虽至古稀犹自坚持不懈,无老迈之态,宜乎与谭宋诸人俱显名于艺林,且就其身法研究之。腿腕活动,脚脖与腿腕结合,如接后底则比他人较低,接卧底则能离开底腿不靠,穿洞卧底则底腿不屈,人皆能踢绷是活的,林则是落在鞋鼻正面,用绷尖之弹力高起,续其他花样。诸如此类,是皆一身筋骨攸关,非偶然也。

1933年10月金幼申、溥子衡、林少菴三运动名家在全运会国术场上表演。
自左至右为林、金、溥。
钓鱼张
张某遗其名字,世居北城三座桥之观音庵,与其庙主持僧有旧。因住本庙之后院多年,专制风筝为业。好踢毽运动,近处儿童购买风筝时常扰之,请为一踢毽子,向不推却,以故从而学者甚众。该院古槐障天,地僻人静,足为练功场所,引导后学,原原(纯按:祖父用“渊渊”)本本,口讲指授,颇具耐心,不敢以师自居,愿众人以兄事之足矣,于是皆以“大哥”呼之。其擅长者惟钓鱼,如串腕、辘辘腕、双葫芦、盖帽、卧鱼等皆纯熟无比,因其大小绷准确之故也。尤以里活辘辘撞上前底有如爬坡,其紧严如此,时人评论之,以其钓鱼可比钓鱼桂,其辘辘上前底可比张智斋。
王寿山
王寿山初为裱糊行业,后改梨园教戏。其子文元五岁即登台演唱须生,甚有名,号作五龄童是也。王自幼多才艺,聪明勇敢,与谭俊川共学开路(即飞叉)、毽子,用功在内城马神庙黑公府祠堂,风阴雨雪无日不至,因而成就极早,王十五岁、谭十四,二人俱显名于艺林。当时东城之存保臣等正鼎盛之际,而王寿山辈以髫龄而与争雄,思出头角,亦云难矣。只缘苦于用功,终于成就,所习各艺如愿以偿,其他无论。即以毽子而言,大小毽股、各样空、单双串腕葫芦,无不精通,独有活翻弓是其拿手。曾在东岳庙踢戏水十次,诚为空前之技也。尝言踢毽须下基本功,如跳竿、踢腿,在未踢毽运动前即作此种功夫,收益较大云。盖将一小竿插地上,用脚跳绕纯熟,然后踢毽自必灵活;常踢腿,腿分自大矣。(“腿分”应读作“腿份儿”)
金幼申(自叙)

金幼申像
余自幼时常见
先父、先叔每于清晨之暇踢毽于庭中,唤余习之,彼时方六七岁,未解毽子于身体之益,辄谓余曰:“早晨踢毽,运动身体,借以呼吸清新空气,甚有益也,不得畏难。”盖当时虽经家尊之命,仍未得其意旨。然毽子之风可以想见当日盛行之一斑矣。后至十余龄时,购风筝于邻居张先生处,见彼院中有二人与张适在踢毽,三人对立,毽子往来,忽上忽下,前后左右周旋于腰际、头顶及肩背间,余一见而悦之,因就张先生而学焉。彼即所谓钓鱼张也。先生诚恳朴实,教导不吝,未及一年即有成就,围裹花式稍得一二,喜不自胜。又新识小友数人,复覩茶肆叔侄解海、解金及本街李武臣、常月川诸位,皆于踢毽之技粗具眉目,假作他山以助进步,然意犹未足。正磨练间,适值王寿山君来舍访友,谈及毽子技法高深,名式繁夥,与当代能手称呼,聆闻之下欢悦莫名。经王先生介绍踢毽子基本功夫,如跳竿与踢腿用法熟练后再踢毽子,自然易于为力矣。由兹为始,每日下基本功然后踢毽,未经年而踢法大变。后张先生见而谓曰:“今年可以赴庙会一试之。每日功夫不可间断也。”及至余十五岁,方遇谭俊川于皇城根之西祠堂,观其踢法高超、技法之妙。又得识五四老者及溥子衡、赵献之诸位,覩围裹之奥妙与花式之新鲜,不意在初出世遽得如此之盛会,何幸如之!其后遂同诸位能手时常周旋而获后来之果实者,皆出前贤提携引导之力也。余本人除参加南京踢毽子比赛会及全国运动会外,复于沪宁各校表演归来,转瞬卅载,而今已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作回忆录以记其感想云。(由一九二五年夏日起四年间凡六十三次不同花式杰作)以上所写乃余昔年踢过之花式,见于翔翎考勤簿记者。至于舞台或庙会以及各处学校表演之花样繁多,尚未记载列入,仅此区区小技略供同好者参考研究并予指教,是所望也。
金幼申撰述 一九六三年癸卯五月十九日抄毕,时年六十有八
回忆踢毽子故技诗
畴昔腾骧技,如今老不能。偶然一回忆,好似年复青。
此实乃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六日旧作也。

金幼申先生表演“大毽股”,图为身与毽均在空悬的瞬间。时为1934年6月,先生年39岁。

金幼申先生表演“扑扑镫”,用里鞋帮从腿后踢起,左右互换,图为毽才踢起的瞬间。


金幼申先生在家练习踢毽,花式为噗噗镫。时年39岁。

金幼申先生与谭俊川先生1933年9月参加全国运动大会预选时合影。
附注:先生在一九二五年夏日,每周与踢毽友人用功、表演,记于簿上,名为《翔翎考勤》,所以较进退,誌杰作,免遗忘也。每周多者十人左右,少者二三人,非精彩者不记,故簿中多名手佳作、难得之技。在写《踢毽回忆录》将成时,曾按簿点旧踢品种一一抄于文末,及转抄先生遗作时,一时疏懒,一九六六年秋失原本,未能逐一补齐,犹忆所见杰作有以下各种花式:
里马空四十次
里跳空三十二次
四下飞的
四下还龙
还龙戏水
噗噗镫一百次
二十四样(里跳空、外跳空、里马空、外马空各五次,连续一次踢齐)(纯按:疑为各六次,否则何谓“二十四样”?)
葫芦底 葫芦捞 葫芦撑 悬撑子
钓鱼三十个(里十,外十,一里一外又十个)
外马空三十九次
左右别子二十六个
左右毽股十个
前后左右铁门坎
左右腿换龙
里辘辘空三下
辘辘腕、滚腿腕、画符
《踢毽回忆录》记踢毽动作方法名称而外,并记述清末以来踢毽名手约八九十人,各言所长,以全老者起始,以著者自叙告终,著于一九六三年。当时除宋相臣先生与著者均老于北京外,余皆谢世矣。惜原作保存一时,后人笔懒未抄副本,仅录一二,经乱遗失,今已不可见之,仅凭过目所诵,或童时所见所闻,忆其少数,信者录之,疑者闕之,以供爱好此技者参考,其去原作远矣!所述肯定有謬误处,然以技艺言之,总实有此技或者此人非仅此技之长,则略写所忆到者。
全老者
全老者未传其名字,好踢毽,据多人传说,此人至九十岁仍能踢,亦可见踢毽对于身体健康大有益也。
保七
保七居于北京外城,所习毽之踢法为南城派,其花式同于各派,但姿势及动作另具特色,闻老年尚能举前底,盖自幼功夫未停也。
黄俊之
黄俊之居崇文门外河泊厂,所踢毽为南城名手。闻所踢躁帽在右脚踢绷时,向地略点一下,同时用脚尖蹦起,毽即上升。而内城诸家踢此帽时右脚悬起。又所用鞋亦在鞋样稍有分别。黄又长于合踢围裹,数十年与老幼相盘桓。排行第六,当年黄六之技,同艺者常称道之。
武如山
武如山原籍房山,自幼即爱毽子,长于脚头花式,亦能起腰,大小相间,精神连贯。常谓“踢一脚要整一脚,不可死而后已”,反对久延放量。自谓见过踢毽人较多,以十年为一期计之,已够七期。武居阜成门宫门口,当时为西城拍派。杰作有举起前底,毽在底上画单圈再回原处。年八十以后犹能踢双绷。众以其年长,呼为武四大爷。曾撰毽谱,惜近于四字诗,后人不能使用以习艺。
李虎臣
李虎臣,东城踢毽名家,所擅各种花式动静娴雅,常与玉振声、爱振陞、存保臣四人练功于一起,腰腿轻灵虽逊于三人,而从容姿态使人观之怡悦。今其所长已难细述,但就存保臣同场习演而分析,李之技亦高材也。
存保臣
存保臣,清光绪年代善扑营头等跳竿教习,身较高,人呼为“大存子”。能耸身跳过骆驼。善于踢毽,凡起腰各技若比常人省力。曾连续踢外跳空二十五个加过腿撑子作收,在同艺者称为前后未有之功夫。据林少菴先生云,他人踢撑子,仅起腰后上腿向外蹬直,底腿踢毽由胸前升起(先迈,后跳起,踢直),存保臣在迈过毽以后底腿在空悬时能从容抖擞,可见筋骨轻灵。又言,某处练功之房正梁二丈余高,谭俊川之毽股,玉振声之搭腿盖帽,均能使毽打响正梁,存之撑子也能顶到。存年长于谭,其技姿势开展亦过之。谭初习时,慕之;稍长,互竞甚烈。存见谭艺追及自己,后不复出。
连永山
连永山又号及五,人呼为大连。与存保臣为毽友。性温和。谭俊川幼习踢毽时常受其指导,至老犹称道不止。据述,连于脚头功夫,健全绵软兼而有之,其踢葫芦尤为连贯,人亦称之为“葫芦连”。其小绷多而能稳,足趾特灵,大而动腿起腰,小而鞋帮旋绕,连皆擅长其技。有一脚花式名毽套子,即将串腕、钓鱼、搂腕、辘辘等一系列花样连缀成套,一次踢之,里外穿插,升降变化,用绷为多,由膝至脚,表演时异常精彩。惟连与谭能全套,以功夫纯而气力强也。连又善围裹,体高而能俯就,四人一致,同姿势,互照应,加以互竞,故当日同艺者多亲之。
玉振声
玉振声,北京踢毽名手也,与春存保臣同为东城一流技术,每同练功于沙滩一祠堂门前。彼时幽静宏敞,行人夏多乘凉,冬则负日之暖。玉等四人常往踢毽,由围裹起而传帮传底,单人分踢。至演出当天,认为最妙之一脚花式而休息,从不落地上,态度安闲,不闲谈,不喧哗,足见功夫纯熟。惟不乐与别人同踢,恐其不整。玉之特长今不能详述,但闻其搭腿盖帽时,毽直起之高,可比谭俊川大毽股,即此可见全豹之一斑。
爱振陞
爱振陞擅长踢毽,在清末颇驰名,与存保臣等同时。起腰诸技次于存,而脚下各艺皆极精彩,稳而准,少有落地者。四人围裹更佳,用帮全帮,用拐全拐,过脖翻身,协作一致。年老以后犹能运动,谭俊川常称赞之。
钓鱼桂
桂某,人多忘其名字。善于踢毽,最擅长踢钓鱼,因呼之为“钓鱼桂”。闻其踢时,似较他人省力,常有里十个、外十个,加篱笆又十个之多,即里钓鱼十次续外钓鱼十次,再加十次改为里一外一相变换,在一举足之间颇不易,其技之纯熟可以想见。
快腿贵
踢毽之技,腰须轻灵,腿应敏捷。据传,贵某动腿之快,又非其他名手所及。曾踢三葫芦,即腿绕毽三圈。又有一花式名九连灯,即踢葫芦绷续踢钓鱼葫芦再续飞葫芦帽,连贯一起,精彩动人。
赵献之
赵献之喜踢毽,居于都城西直门与复兴门一带,因而所踢风格为西城派,文雅而健秀,人亦温和而尚武,与武如山、文墨芝、溥子衡等常在一起练功,至老不懈。曾记得溥先生谈,在围裹中,赵有时用卧底连拍毽,使之过脖代替平帮。当谈时并仿效赵之打底,果然在接续围裹时出色,人号称为“贴饼子”。惟此式宜两三次为之,若多则尘土扬起,反不妙。赵之所擅仍多,所听得者如此。
双子
西城踢毽名手有姓双者,众呼之为“双子”(读作“书旺”音为去声)。年不满二十即出名,武如山视如子侄。相传,凡跳空、马空等动腿起腰之技,均优为之。惜性欠弘毅,后与谭俊川竞技不胜,不久病终,年长者惋惜之。
文墨芝
文墨芝工于踢毽,由少至老与众盘桓。其所紮之毽均合度,人喜用之。溥子衡初出演习时,与文翁共练于一处。文于少壮时,起腰、过腿,上下翻飞。至老来乃以脚头散碎技艺出以娱众,借之锻炼筋骨与目力,亦一时踢毽名手也。
扎寿山
扎寿山居于琉璃厂之龙文斋刻字铺。远望其貌,与谭俊川相似,身材略大于谭。擅长踢毽,在后底功夫可称独到。常人皆须回顾,扎寿山能置于面前,盖天然筋骨绵软,又深加锻炼而成。故其后底上花式运用自如,若葫芦底、葫芦捞、大小捞月以及后底上画单圈,仿佛平常踢串腕之熟;翻弓变换比人省劲显眼,而别子、大毽股等亦不为弱。更擅长围裹,所踢过脖,回环来往,严紧巧速。毽托上下翻乃其常理,而扎寿山递来之毽托,从脖后横出下落;遇接上手人之毽略远,则以鞋帮勾至切近,使之过脖,总之,围裹之步转身移,加以手绕姿式,非言语能尽传其长。金幼申先生尝谓,习围裹得扎寿山踢法始大进步,得其后底上诸技亦不少,实踢毽各家所称赞不置者也。
吴溪亭
吴溪亭居于崇外做小贩,在庙上卖布头鞋面。爱好踢毽,两腿极轻软,前底更佳能抬起放于项下,对前底各花式特为纯熟,如还龙、戏水、元宝底、葫芦还龙等等,均为其杰作。跳空、马空、别子、毽股等,能与各名手相周旋。当时踢毽居南城者无与其匹。宋相臣之得与北城各家练功,亦吴所介绍也。吴为人诚恳,因偶患微疾,误食汤药而逝,年二十九,惜哉!
李馥芝
李馥芝,北京人。沈墨少言,前清景山学堂勤杂工人。年长于谭俊川二十岁,年老后同人呼为“李二爷”。自幼即好踢毽,有特长。他人之踢串腕,里串腕向怀中绕,外串腕反之。独李翁之里平帮由怀中向外抖,外帮(近鞋头)改向里转。对于抖子一门花式,远非常人所及,故又有“抖子李二”之称。于是抖子腕、抖子葫芦、抖子上卧底、抖子连环搭腿、里打外串诸式,皆极出色。曾言踢毽注意真练。每到一地无须夸口自吹,令人看技艺为先。人皆以为然。卒于一九二七年,年七十二,病前犹能踢毽。
潘豫臣
潘豫臣名景熹,北京人,性豪爽,工书法,能绘画,健谈,喜饮酒。家素贫,曾不吝惜身外物。自幼即爱踢毽,与东城名手习颇久,里外串腕、葫芦、钓鱼,过腿之外里马空可踢十余个,里跳空十余个,噗噗镫、大小毽股,均为熟技。对围裹功夫亦深,紧严灵活,人多乐与共踢。又善于品评诸毽友技艺优点缺点,所言得失,人悉服其高论。如评谭俊川之艺,曾说如能功夫不辍,可以登峰造极;评金幼申之艺,内有惟裹上(指四人围裹)实高出俊川一头;评林少菴之艺,除赞优点特长以外,则有“但前底近于扛”(指高举不能直缩至胸前);评宋相臣之艺,除赞优点特长以外,则有“举前底与跳踢时必扬双臂,颇不雅观”等等。其自评则称,因爱毽而好练,样样不通,随众滥竽充数而已。意直爽且谦逊,颇可喜。当时文艺会场约请踢毽者不止一次,但表演前极少演讲踢毽益处对体育关系。潘先生长于口才,在会场上讲述表演意义及此技利益,声音洪亮,态度自然,得观众赞扬,对此艺之宣传及表演作用非常收效。
英栖禅
英栖禅,景山学堂教员。喜观踢毽,久之,向踢毽诸友试习,时已四十岁以上,肯用功,不畏劳苦,坚持数年,习成踢毽花样不少,如串腕、钓鱼、搂腕、葫芦、截子、别子、噗噗镫及朝天镫等等。与众合踢,如围裹传底帮底等等,望之均不知为成年后练者。为人口吃,性谨厚少言,人呼之为“英老师”。年长之人如有心学踢毽亦能有成绩者,英栖禅其一例也。
张济仁
张济仁名锡林,北京人。自幼好踢毽。稍长,所会更多,腰腿柔和,有持久力量。其擅长花式以脚头里外鞋帮穿插连贯者为多,前底、后底、卧底及马空、跳空、毽股亦优为之。后以贫苦,经天津经营杂技人邀往演艺,时人颇为欢迎。踢毽由游戏而专业而卖艺,谭俊川所创,张接其踵,非为远游宣传,盖不得已也。由于技艺纯熟稳准,作艺多年,传说老死于南洋,不知确否。
谢华甫
谢华甫擅长踢毽,比之当年诸名手稍差。今回忆所能亦有足称者,如里外串腕、葫芦、里搂腕、外挂腕、前底还龙、后底葫芦底、别子、毽股、撑子、里外马空等,花式不少,姿势亦佳,其里马空能踢十余个。对围裹传帮传底皆有功夫。年岁较诸名手略小,后因生活困难停练此技,遂无所闻。
尹意臣
尹意臣自幼爱踢毽,常与当时北城踢毽各名手学习,但技艺不显著。其单人表演以脚头花式为长,俗称散碎玩意儿。前底落后底亦能为之,换龙未能准。后因贫苦在京卖艺,创脚踢玻璃碟至头顶用以接毽,先将碟放地上,以脚翻之扣于鞋头,再以绷绷起接于头顶或后脑瓢,然后脚踢毽入碟内,或二三个,或一个,在技术上不费腰腿气力,观众颇为惊奇。记得尹之卖艺在一九二七年前后,后仿效者渐多。其合踢对于围裹颇好,并能参加双裹双传。
张智斋
张智斋居崇文门外西利市营,所踢毽为南城一派。性温和谨饬,与东西北城诸毽友亦多盘桓。其特长为右腿外辘辘上前底,实比他人纯巧熟美。其余花式兼擅亦多。在多人合踢中,围裹传帮传底均优为之。在多人分踢时,表演平日佳作,足以独树一帜。老寿康健得自踢毽功夫者为主要原因。又工书法,毽友多称赞焉。
孙秀峰
孙长山字秀峰,身胖大而喜踢毽,艺南城踢毽名手之一也。除串腕、葫芦、截子等不起腰花式以外,凡马空、跳空、别子、毽股、噗噗镫等跳踢之技,皆能为之。其杰作有外捞鱼,即先踢外葫芦,后用脚面夹住毽毛,形成反握之状,非脚腕软活不能办到。孙秀峰熟于踢葫芦,因而首尾连贯,外捞鱼更显丰富多彩。在围裹中也极紧凑,不显迟重,传递帮底均称熟练。当时南城踢毽人不少,造诣高深之士应首推孙秀峰。又能打形意拳,但名不如踢毽之广。
庆子
庆某,失其名字,人皆呼为“庆子”。经常与孙秀峰一同练毽,对其中深理所闻颇多,但成绩逊于孙。据自称,有打别子换别子四十五个马空,想见其当少壮之年亦不弱也。
夏荷田
夏荷田以制竹帘为业,好踢毽,尤好围裹,为人体胖身高,喜诙谐。在四人裹时,回环移动,以腹掩毽,转身后人不及防,易于落空,引众人笑。又每在四人围裹中,忽腾一脚踢起大绷,高数丈,自己接住再踢与他人。惟粗中有细,从未失足。年老后未改其习,其熟悉者转以为有趣。其踢盖帽,在过腿以后足跟略踏地作响再踢绷,与北城人悬腿踢绷稍有不同。夏之毽托不用铜钱,利用帘子眼钱,由于行业之便,价廉而工省也。
支永兴
支永兴在崇文门外制绒球为生。自幼爱踢毽,业余常以自娱。复与夏荷田、林少菴等为毽友,有时与北城名手在合踢时相会,所能虽不若人,但爱好极深,数十年不懈。因技艺有限,喜共围裹,可发挥集体优点,练身势与目力,收健身之益也。
杜老巴
杜某,忘其名字,回族人,年老以后人以“老巴”呼之(回语称先生为巴,尊老者称老巴)。好踢毽,对于脚头功夫散碎玩艺擅长不少。以卖点心为营业,与夏荷田、孙秀峰等常踢毽作为业余消遣。记得杜老巴在一九二五年夏日与毽友围裹及散踢时,已须发如雪矣。踢毽可锻炼身体,刚柔俱备,尤适合于业余活动,杜翁知其理矣。
冯励斋
冯励斋,回民,居南横街附近,卖鸡蛋以为业。业余好踢毽,性爽快,能谈,腰腿稍轻灵,垂老而步下犹轻快。如踢别子、辘辘、钓鱼过腿、里马空、前底等技,力求脆快漂亮,其幼年之功当更深矣。
冯俊臣
冯俊臣居住牛街一带,做小贩。喜踢毽,不辞辛苦,业余与各毽友同练功,在围裹、传递等技均得其法;散踢亦有专长,但不及冯励斋所会多巧轻妙耳。
祝子久
祝瑞龄,字子久,身健声宏,好谈笑。自年少时努力练习踢毽,多所收获。其所长之技,起腰动腿花式颇多,只缺前底,余如跳空、马空、别子、撑子之类,虽不甚多,而质量佳,姿势正。合踢亦受同艺者欢迎。单踢有时欠适可而止以致不整,为美中不足之处。
郑鹤舫
郑鹤舫爱好踢毽,肯用功苦练,对前底一门专能磨印,人有呼之为“磨印郑”者。据闻,能置酒瓶于后底上转到前底,其鞋底之平、筋骨之功夫可以想见,其天生骨骼具备条件亦有助焉。
小博
博某,遗忘其名。年少以踢毽闻于当时,人称之为“小博”。其腰腿非常轻巧,凡里外马空、跳空,并不费力。一日手提小罐买醋,遇邻童烦其踢毽,推辞不得,遂手提罐脚踢里跳空十个,人见者莫不称赞。其腰腿稳健,人罕及之。据前辈多人传述,非虚言也。
吴秀川
吴灵海,字秀川,幼上学于景山学堂,下课即习踢毽,由于得名家指教,又敏而好学,不数年所会花式颇多。据说外马空甚省力,在跳起以后上腿稍偏侧(通常指右腿),因而成外刀空,每踢能数十次,步伐轻巧,无迟重之声。对跳空、毽股之类,并能连续。多人场内围裹以后,显其身手各有客观。壮年以后中道而废,改业中医,竟不能一举足。凡学不进则退,技艺同一理也。
吴续子
吴续子,遗忘其本名,与吴秀川同时受技于谭俊川,均在童年,主要先习盘,人多时先学围裹。当时得有成绩,谭乐而忘倦。但吴资质虽不差,功夫中断,并前所习之技而渐忘矣。爱练勤恒,恒字最贵。数十年如一日踢毽,惟谭翁居先。若吴续子之流,为数当亦不少。
左腿李
踢毽居外城崇文、宣武一带者为南城派。所称派,指腰腿运用姿势特点,并非言语行为。由李某,忘记其名,因素常用左腿踢毽,人以“左腿李”呼之。据闻技艺平平,但每参加多人合踢,在围裹传帮传底已毕,例来各显所长,名为“开踢儿”,名手则由简入繁,先易后难,互较佳作,李则专长不多,按序献其各式,如串腕、搂腕、辘辘腕、死活相间,均用左足表演一遍,如背书一般,自动要求退换别人,当时人习知之,往往预言将退换他人矣,至则果然,足见李少进展无增益也。当日人才旺盛,竞技之场弱者怯于久停,观众抑扬最能鼓舞人发奋。踢毽之表演以静于口、动于脚为主,只有背人去练当人来演,不得自夸,由观众评判。李某艺虽不高,以今日论之,其自知之明,可取也。
宝耀全
宝耀全踢毽肯下功夫,居于阜成门一带,常到东南北城与众名手盘桓。一次冬天,同踢者订约,明春在东岳庙相见,预定须踢里跳空二十次,某人须踢飞葫芦上后底加葫芦捞,盖以一比一,二人互较胜负,谅宝必输与对方也。宝乃凌冬苦练,如期告成。某人素常自负有底,临场多次未整,懊恼而退。两人均踢毽高手,一朝之比,优势而无准备居于后位;宝则唯恐失之,练至纯熟,当场得以报捷。吾人观此可以借镜。
黑宝
宝某,少时即爱练毽,腰腿轻健,所擅不少。人以其面色稍黑,又为与另一宝某相区别,呼为“黑宝”,另一人称“白宝”。黑宝对起腰动腿之各项花式咸能表演,如马空、别子、前底、还龙等类,名扬一时。后未与各位往来聚习,不悉功夫退否。
柏寿山
柏寿山以做锦匣为业,喜踢毽,常与武如山、溥子衡等练功于西城。腰腿亦称轻灵,围裹颇熟,脚头花式通会甚多,亦一时踢毽名手也。
宋相臣
宋相臣名兆麟,京东河西务人。原为民国初年财政部印刷局制色科工人,其后专业踢毽。来京又经吴溪亭引见市内名手,技更大进。对各项毽中花式留心并肯苦练,如马空、毽股、别子、噗噗镫、前后底、还龙、戏水等,均不后于旁人。喜踢卧鱼一门,在作艺以后更以之作为表演主要花式。毽中原分接落与踢二项,宋翁兼能其两者,惜后偏于接落一项,异常纯熟。一传再传能继其技,从前踢毽各家均不能及,实可敬也。
程序庭
程序庭自幼即好踢毽,腰腿不及诸名手,然竞技之勇气时时表现人前。据传壮年所擅花式如里外串腕、里外搂腕、葫芦、前后底上花样亦不为弱。当年围裹传帮传底皆常与众盘桓。后因南城无练功夫地点,北城又远,其技遂无闻焉。
郗子
郗某,忘记名号,北京人,同练毽者呼为“郗哥”或呼为“郗子”。年与谭俊川相若。少壮时所擅在脚尖上花式。至于动腿起腰跳跃诸艺,远逊于谭。老后更贫苦,以拉车糊口,腰腿疲敝,仅偶一踢毽参加围裹而已。
李体铨
李体铨居南池子飞龙桥,喜踢毽,所擅长者,里马空及毽股、左右别子等种,散碎花式如葫芦、钓鱼,亦有可观。后因习手艺谋生,未能持久练毽,一九二七年以后即与踢毽诸家无往来。
傅某
傅某,遗忘其名,因其制绒花纸花手艺,即以“花傅”称之。住崇文门外某巷,业余踢毽为消遣,常与南城张智斋、夏荷田等围裹。据林少菴先生言,所擅为脚下功夫,如里外串腕、钓鱼、挂腕、过腿等,围裹合踢亦南城一派。
下一篇:附记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