毽之总论
在这众多的踢毽名人中,最有名的要算金幼申老先生了。金幼申老先生不仅毽子踢得好,而且对毽子有多年的研究,留下了不少专门的论述。下面记载的就是他生前所写旧稿的一部分,为了方便阅读,《毽之总论》部份做了一些文字上的校订,其他部份是在尊重手稿原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,供踢毽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。
毽者,运动身体之妙品也。柔中有刚,坚中有软,虽柔软而武士亦有可练,虽坚刚即文弱亦有可为。欲急则急至,欲缓则缓随,曲而就伸,断而复连,动高则高,动低则低,远而能进,近而能退,瞻前顾后,盼左觅右,千变万化,末归一理,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。
凡一举动务必灵活,勿使怠懈,必宜振作精神,前进后退,得机、得势,总须完整一气。极紧密处,益宜清楚分明;极忙乱处,犹必有条不紊。先求安逸,后求紧凑。每见数年纯工而未成者,皆此等病处未悟耳。欲避此病,必宜专心揣摩,徐徐渐进,由浅入深,则愈练愈精,从心所欲,渐至化化无穷,无微不到,斯技成矣。诚如此,不但技艺且精,并可延年益寿,岂游戏之事哉。学者不可不详辨焉,是为论。
论毽之益
身体常动,则筋骨必坚;血脉过静,则疾痼易至;常动则灵,过静则滞故也。是以养生之道,总以运动为要;体育之术,犹必常劳为先。然究其运动之品;踢毽独树其旗。其质轻而不危,其性柔而无险,舒筋长力,视高见远,外饰风貌,内敛精气,有利于身,有益于心,此乃延年益寿之良方。
论毽之法
大凡举动之先,总须正直立身。安舒屏气,沉静相宜,则无荒浮之处;泰然蓄劲,务令消停,乃能便利从心。往来必有回环,进退务有秩序,动静必宜轻灵,运用犹须变化。目随毽行,步依身换,腰如平准,腿似车轮。大纲主宰于腰,其根发行于腿。腰腿相合,则无迟重之虞,精神提起,则有圆活之趣。切忌腰腿慌张,莫要步法散乱,细心体察,可窥踢毽之奥妙矣。
论毽四则
练毽之法,第一曰盘,即相盘而踢之意,乃初学入门之基地也。基础不坚,与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等。且盘既不精,即诸般技术不能学,既学各般技术,亦得此失彼,终可无成之日。故盘为入门之路,升堂所历之阶,不得其门而入,安见家室之美,非逾千数不足以培根本。故开宗明义,首之为盘。
第二曰磕,取其左右磕膝相拱而踢之意。夫盘既不可缺,而磕亦不可少。凡毽欺近身畔,用足则不雅,用磕方得势,如有横行之毽,斜剌之毽,噎欺之毽,则无端措脚,而磕反可及之,故磕膝上技术不得少,必须实地勤练方可,故于盘后曰磕。
第三曰拐,取其左右足外帮,相拐而踢之意。盘、磕既已晓之矣,而拐之功用亦不可不知。夫拐能周转四方,回环八面,并可横而求直,出而使返,其用甚广,必须使其左右如一,方可圆转如意。拐,为此技当务之急,需用心习此,才得要领,故于盘磕之后曰拐。
第四曰绷,取其左右脚尖相绷之意也。盘乃入门之基础,绷乃技术之本源。四者比例惟绷最难,其所占之地位,只在外三趾之一隙也,其难明矣,若非切实练习,即诸般花样亦因之不准,且用绷救毽之处甚多,毽欲死,而绷能救起,绷之功用大矣哉。
以上四则,均非专功练习不足以收效果,勿以为无趣无味,而束之高阁也。
论裹
盘、踢、拐、绷四者皆晓,须再习围裹、过脖、翻身、四人围裹,互相递传,过脖用毽由颈而过,翻身用面随毽而翻,四面八方,回环周转,凡此种种,头绪虽繁,总不外乎一理,用者随机应变,当场而作。此外,尚有借脖,必须时刻在心,乃有备无患也。
论传
围裹之后,曰传鞋帮递鞋底。帮以外帮为主,底以后底为先,若用左右帮底,在临时伺机应变而已。传较裹尤难,故其功夫较深,非至百发百中,则帮底不整。帮底不整,虽有出类拔萃之能,而终有白璧微瑕之咎也。
论毽之名目
毽之名目甚伙,非勤踢细察不能了然。而其大端,则不外乎死活、里外、左右、前后而已,若笔之于书,洋洋数百,盈篇累页,蔚为奇观。毽技既要知理,更重口传心授,才见脚上功夫。反之,虽将其名目按部就班罗列,亦犹画饼充饥也,大凡毽之名目,各人咸有不同,亦在用者神其变耳。
摘自郭七正编写的“踢毽子”一书
|